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依伙阿呷毕摩接受专访 2025 年 9 月 7 -9日,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盐源县彝学会会长依伙阿呷莅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的应用与发展”座谈会,并接受了会议专访。
9月9日下午16:30,在北京大红门国际会展中心非遗文化展区,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与国学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联合专访了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依伙阿呷。展区陈列着彝族银饰、刺绣及毕摩仪式器具复制品,中央悬挂毕摩剪纸,依伙阿呷身着绣有太阳历纹样的服饰,手持彝文古籍,身旁摆放祭祀器具。谈及“毕摩”核心内涵,依伙阿呷称其是彝族文化“活载体”,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核心与灵魂,串联起彝族天文、历法等文明成果,载体彝文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她还介绍了彝族历法演变:从早期“十八月太阳历”,到“十三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再到如今通用的“十二月太阳历”,后者按24节气分月,精准指导农耕。 毕摩剪纸是重要文化载体,用海拔三千米以上桦树皮制成,需经特定处理,剪刻不用尺子,凭手感心记,且必用右手,配合呼吸节奏。祭祀时,彝文咒语写于剪纸上,通过焚烧、悬挂等沟通天地,如春耕前“祈丰仪式”,毕摩剪十二张太阳纹剪纸分贴粮仓祈丰收,形成“文图共生”传承方式。
关于毕摩祭祀,依伙阿呷表示其本质是维系“人、神、祖”三界平衡。最隆重的“尼木措毕”超度祖灵大典,需提前七天剪特定纹样剪纸,仪式中毕摩指引祖灵回归;“苏尼”驱邪仪式用“鬼形”剪纸,焚烧时加草药净化空气。如今仪式形式简化,但核心规程不变。 依伙阿呷四岁随父学毕、彝文,9岁学认星象,10岁学剪纸。学剪“灵鸟”时,因偷偷画轮廓被父亲教育,明白手艺需“手随心动”;12岁诵《指路经》,背错段落被罚站,知晓经文承载古老智慧;15岁参与“安灵仪式”,剪坏“灵牌”剪纸,却领悟剪纸灵力在真诚。父亲临终前将铜剪刀传她,叮嘱传承重任。 面对传承挑战,依伙阿呷积极应对。她向质疑的孩子展示徒手剪纸技艺,学者研究彝文与剪纸。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毕摩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的应用与发展座谈后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