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819|评论: 10

(修正稿)明清临邛城的格局和坛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0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正稿)明清临邛城的格局和坛祀
                                                                                         凡丁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亲自率军邛崃,将与他同时起义,但早他七年——在1361年成立夏政权称帝,“改元天统,国号陇蜀王”的明玉珍,其于1365年传位的儿子明昇,灭亡在约以今君平广场为中心的“公孙述城”内。
       大约是“公孙述城”出过西汉公孙述和元末明玉珍父子共三个皇帝,其“龙脉”太好,朱元璋怕以后再出皇帝威胁到大明政权的缘故,史载朱元璋下令“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并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于今称乐山的嘉州管理。
       否则,明玉珍父子既已灭亡,何必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38年之后又再建一个临邛城呢?
       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将邛县县治建于西汉“卓王孙宅”处,约是今八宝街口至西门以北的地方。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邛县城扩大至原先的城关镇范围,县衙门先在南街。明嘉靖时迁于原市政府处。
       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复升为邛州,直隶四川省布政使司,新建州衙门在现在的瓮亭公园大门内。

       清早期人口
       康熙三十一年(1693)全县包括“新旧土著、弁兵、士军共编户三千八百九十八户。”按户均5人计算,全县人口不到两万,城区人口不到两千。
       建国初期,城区居民+菜农约两万人。

       明清临邛城的格局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地理志:“邛治,街七巷十,在昔平坦洁净,行旅甚便,甲申屠戮(指1644年—清顺治元年张献忠屠戮邛城)之后,兽蹄、乌迹,荆棘满城。”
       明清时期的临邛城约成椭圆形,红砂石砌的城墙高约七米。民谚说: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除东南西北城门各有一座飞檐斗拱的城楼和西北角的炮台外,还有一道不常开的小南门。“一脉灌三池”的文脉堰,从城西北水门穿城而过东南的小南门水门,之后注入南河。
       城中计有七条主街,十条小巷,城市中心有一座钟鼓楼,民国初期,鼓楼口尚有一分面积的公地用于种菜,西街口和南街口背后是坟地。
       鼓楼:始建于明嘉靖41年(1563),当时谓之谯楼,用于报时和了望险情。清康熙五年(1666)重建,乾隆十一年(1776)又重建,嘉庆五(1800)年维修。现存的鼓楼为咸丰5年(1855)重建。铁钟口径三尺,高约四尺,为明嘉靖41年(1563)始建鼓楼时的遗物,上有“皇明嘉靖四十一年四月毂旦”纪年。铭文:“作息推时、愚顽自省、晦明有节、夙夜匪懈。”

       七条主街分别是:南正街(今称南街)、东正街(今称东街)、西正街(今称西街)、北正街(今称北街)、学街(今称文庙街)、兴贤街、善政街(后来称:学道街)
       七条主街背后区域分别为农田和菜园,现今建设路原名:大菜园子。是古人规划筑城时的战备理念,当敌军围城时,其所产稻麦蔬菜足够兵民食用经年。建国后,农田菜地逐渐改为菜蔬农场乃至街道和居民小区。
       其中
       学街:即今称的文庙街。因在“儒学”前,“左达兴贤街,右通南正街。”明代时名:学街。清康熙四年(1665)“儒学”改称为学宫。
       因乾隆十四年(1749),西和乡“喻坎”处的文昌宮,东迁至学宫旁的梓潼帝君祠,道光年间又迁至东门外,光绪元年,便以学宫为圣庙,改原先的文昌宫处为文庙,学街因之更名为文庙街至今。
       儒学和圣庙
       儒学又名学正署,在唐宋时的州城—公孙述城之南,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圣庙又称孔庙,亦在州城之南,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宋元无考。
       明洪武甲子年张郁重建,永乐壬申、成化甲子、成化庚戌、万历五年、万历三十六年分别修缮、扩建,明末甲申(1644)年皆毁于张献忠兵燹。
       清康熙四年(1665)儒学与孔庙合并改称:圣庙。
       清康熙四年(1665)、六年(1667)、二十三年(1685)、二十九年(1691)、三十二年(1694)分别重修或扩建。
上世纪七十年代拆建为县委招待所,即今邛崃市宾馆处。
       兴贤街:在学街东边,北通东街,因有明代始建的兴贤牌坊,故名:兴贤街。
       善政街和学道街:明中早期的善政街在县衙西边,明万历间,善政街改称为:学道街。将善政街名移至后街巷。
       原因
       明正德十三年(1519),因“白鹤山下”的“鹤山书院离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拟迁至土主庙(前邛崃一中)处。明嘉靖九年(1528)冬十月,邛州鹤山书院建成时,即位于原善政街之北。
       明万历年间,鹤山书院迁至南街(原南街小学位置)后,知州牛大纬将鹤山书院旧址改建为试馆—即清代称的考棚,设督学道和校士馆,同时将善政街改称为:学道街。
       督学道有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左右脚门,内直修高棚厂,上接正堂三间,左右厢庑各六间,堂后川堂,厨房居左,书吏房居右,后堂寝室三间,后有阅卷亭三间,后因兵毁。
       考棚和考棚街:清康熙三十四年,知州戚延裔重修考棚的头门三间,二门三间,大堂三间,卷棚三间,川(穿)堂一座,寢室三间,魁楼一座,左右棚厂各五间,内外书房各九间,花厅三间,厨房三间,东西厢房六间,鼓亭二座,官厅三间。并将明代的“督学道”改设为:学政衙署。
       清代的邛州考棚,是为上川南道州县中,还没有考过,或者没有考取秀才的“童生”所设的考场,称为:童试。又称:乡试、县试。考棚以西为城隍庙,之间有一街通往考棚,清康熙三十四年以后称为:考棚街。

       督学道、校士馆和考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光绪帝颁布诏书:“废科举,兴学堂。”之后,督学道、校士馆和考棚改称:邛州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为:邛大蒲联合中学校。1944年改扩建为:四川省立邛崃中学,即:邛崃一中前身。

       十条小巷即:后街巷、火神巷、水井巷、三官巷、塘口巷、书院巷、小西巷、天庆巷、文脉巷、文君井巷。
       其中
       后街巷:在明早期的鹤山书院前,横至崇真观(即玉皇观)斜通北城门的正北街。明万历年间,原善政街更名为学道街的同时,将后街巷更名为:善政街。俗称:衙背后。
       火神巷:后来改名为“飞龙巷”。在原州治前的鼓楼东边(今拆建为商业街),左绕火神祠(注),土路直通崇真观。
崇真观又名玉皇观,后改作北街小学。而原先的小北街,到清中后期方才出现。
       火神巷更名为飞龙巷,沿自一个民间传说:
       明万历时,方士见每天清晨有飞龙经过火神巷上空,将头吸饮高水井(见“水井巷”条)中之水。方士勘查后说是“地脉龙”所为。万历皇帝怕临邛地方再出真龙天子,于是下召修建玉皇观,将龙脉镇压。传说,原玉皇观藏经楼后的两株古柏,即“地脉龙”的龙须长成。
       水井巷:在原州治前,东起高水井,西通善政街(清康熙时更名为学道街),明初曾名善定街。因此处有明成化“正三品邛州卫指挥使”高君赞宅前的水井—高水井,清初改名水井巷;民国时期改名为:高水井街,现已拆建为商业街。
       塘口巷:嘉庆《邛州志》136p载:“塘口巷,州治西城隍祠前,左右有塘。”即现今的新牌坊街。
       相传:清末民初,有一寡妇含辛茹苦将遗腹子养大,殁后其子不肖,众邻里凑钱为其立牌坊一道,因无名,曰:新牌坊。建国后,塘口巷更名为:新牌坊街。
       书院巷:即原先的书院街。在西街中段北面背后,为东西向,东通瓮亭公园中的塘口巷。因街有明代朱亭所建的崇政书院,清道光时改为鹤山书院故名。如今是瓮亭公园的西大门。现在的书院街,在原鹤山书院西侧,南北向。
       崇政书院 和 鹤山书院
       民国《邛崃县志》160P载:“‘崇正书院’乃明‘察院行台’,在治西。其初乃土司行寓馆,后偿其值,将土司行寓迁至东街中路,北移鹤山书院于此。旋又改为察院行台,榜曰凤宪行台……直通西街,入清以来改街道于右,以屏墙塞门,移治东州判署于此。
       道光年间,州判署裁撤,不久,州牧叶朝采,取南京堂罚款,楠木建修书院。因南街有鹤山书院,改名曰:崇正。坚实堂皇,与考棚皆为邛州特色。州牧许培身以为‘鹤山书院’表自前朝,不可改易,手书而题跋之,悬于门首。
       清之季年(1908),举办学堂,称:邛州学堂。”
       笔者
       抗日战争前夕,鹤山书院用作“成都陆军军官小学”学前培训 以及1937年“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班”的住宿部,培训班设在城隍庙东边祭祀关羽的武庙中。建国初,书院街的鹤山书院,改建为邛崃师范学校,七十年代并入邛崃一中。
       小西巷:在唐代所建的天庆寺前,北通西街,即今称的:校场路。因清代时天庆寺东面建有军营和演兵场,俗称:校场坝。
       校场坝早年在小南门外,即今市医院及家乐福一带,后迁西门外,因受水灾,继迁天庆寺东边。
       天庆巷:即今称的天庆街。街口原有天官牌坊,西通天庆寺。
       天庆寺始建于晋,唐代名天师观,明洪武时,僧心铭改道观为佛寺,故称天庆寺。1930年,邓蜀才(抗战时任50集团军总参谋长)捐资将天庆寺改建为:蜀才小学。建国初名:西街小学。后为:邛崃三中。
       三官巷:即今称的南岳街。北通西街,南至天庆巷。巷内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祠和南岳祠,三官祠为明末僧庙,因在南岳祠前,明末时名:三官巷。又因南岳祠和三官祠皆毁于明末兵火,清代有僧通莲募化重建南岳祠,于是改称三官巷为南岳巷,现称南岳街。
       南岳祠始建于明隆庆,清代复建的南岳祠地颇宽,清末民国初时,“州人将俗僧淘汰自行经理,改为济贫医馆,匾曰:护国庵。施药者恒于斯名:济贫医馆;施棺者桓于斯号:忠恕善堂;年终施米亦桓于斯。”
       如下封营的封国权,人称封八老师,有生之年在“济民医馆”替穷人付药费,称为施药;每年腊月底“放飞纸米”,持票人凭纸条,到黄鹤堂寺内领取大米5、6升,称为飞纸米。封国权殁后,其妻李正果继续至1949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南岳祠改作民办中学校,现为电信局所在地。
       文脉巷:文脉堰经瓮亭日池、杨伸花园池、流入文庙前的月池。即民谚:“一脉灌三池。”杨伸花园池至南街一段名:文脉巷。巷口原有清乾隆进士孙世璋题的《临邛文脉》碑,毁于1954年修街。
       文脉巷内原有:明天启进士杨伸花园、清乾隆进士孙世璋花园、民国绅士牟海如花园、清嘉道年间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吴江故居、清道光画家罗衡斋故居、民国24军参谋总长和四川省政府参事段班级之公馆,以及闻名的王家大院。
       清早期时,文脉巷内即居民壅塞。但堪與家以为:“文脉堰合州风水所关,最忌居民壅塞。”
       文君井巷:即今文君井街。在南正街上段东边,横通文君井至兴贤街。本世纪初,沿袭自明、清衙门的政府旧址开发为商品房后,邛崃市政府入驻此街。
       而现之东街文君巷,原名:火巷。因巷子内两边皆用砖砌防火墙,故名。本世纪初,火巷更名为文君巷,文君巷两边,即西汉“司马长卿(相如)宅”,内有司马琴台。

       明清临邛城的坛祀
       所谓的坛,指古代由政府官员主持,按期举行各种祭祀大典的台,用土、石等建成。明清时的临邛城,西、南、东、北各有一坛。
       西坛:为社稷坛。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坛在州治西,今校场坝口,南向。明洪武七年知县张郁建,方形,边长二丈五尺,共三层,层高三尺,祀州稷之神。
       南坛:为风雷云雨山川坛。在州南一里的玉带街,明洪武七年知县张郁建,方形,边长二丈五尺,共三层,层高三尺。祭祀风、雷、云、雨、山、川。
       东坛:为先农坛。在州东一里,西向。雍正十一年,知州雀邑俊重修,东西长二丈一尺,南北二丈二尺,高二尺一寸一成,四出陛各三级,缭以周垣,三门朱色,自南门入坛,祭祀先农之神。先农指神农,相传教人从事农业生产,又尝百草,发明医药。
       北坛:为厉坛。在州北里许。《左传》“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明永乐十年知县罗质建。周围八丈四尺,前出陛三级,南深六丈三尺,北深一丈二尺,东西各二丈六尺。前立门额厉碑,题曰:“本州境内无祠(的)鬼神。”于每年三月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朔一日,凡三祭。
       祭时迎城隍神像于坛上,以主其祭,另用纸多书“无祀鬼神”等众牌位,立于坛下左右。陈设城隍位及左右位,各羊一只、猪一只,左右位并设饭羹、香、纸钱、针线随用。由祭官备诣,各官齐集、补服,读告文,礼毕同纸焚烧。
       以上参考:清康熙《邛州志》、清嘉庆《邛州志》、民国《邛崃县志》等书籍和记忆。
       注
       火神祠:《左传.阏公元年》记载:阏伯是帝喾的儿子,封地在河南商丘,后人称为火神。夏禹王时,应河水势凶猛,百姓生灵深炭,禹王派火神阏伯北开龙门,南凿应源,疏洪入海,还民良田,人们感念阏伯而建火神词。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过几次,暂时不能上传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又有两位读者通过QQ邮箱联系,其中一位是在国外工作的邛崃籍入,都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邛崃人,无意间在搜索邛崃历史的文章时看到您的帖子,想跟您要一份《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的电子文档。”
       我回说:
     “2019年6月以来,时有部门或读者个人索要我的《民间调查集》,此前该《集》不到40万字。为了对当代和后世读者负责,早就想认真进行梳理校订,但因俗事太多,又时有新的调查线索和补充材料,只好一拖再拖,目前尚在校订之中,并采取:一边校订,一边发于邛崃麻辣论坛,通过读者检验的办法。
       校订版内容包括:合作文、搜集品、引用文,并增补历史佐证资料、图片等,预计约60万文字。订稿完毕后,我在第一时间发电子版文档给你好吗?
       如果你急需要你想了解的某些材料,又假如有的话,我可以抽取出来,经校订后你可先睹为快,因为,过去有几个这样的先例!”
       以上也是告诉需要《民间调查邛崃地名历史集》的所有读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神》(摄于央视节目)

094330l9m1zen7z777ely7.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7-31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
       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将邛县县治建于西汉“卓王孙宅”处,约是今八宝街口至西门以北的地方,是以木栅为栏。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邛县城扩大至原先的城关镇范围,是以土筑城墙。县衙门先在南街,明嘉靖时迁于原市政府处。

发表于 2020-7-3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2538457156@qq.c 发表于 2020-7-30 20:33
近日又有两位读者通过QQ邮箱联系,其中一位是在国外工作的邛崃籍入,都说:“我是土生土长的邛崃人 ...

老师辛苦了

发表于 2020-8-11 16:4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现邛崃市委是建在里仁街中药铺《德兴昌》李家,以及孟家两姓人家的祖宅上

发表于 2020-8-11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阅读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20-8-1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贲懒留 发表于 2020-8-11 16:43
现邛崃市委是建在里仁街中药铺《德兴昌》李家,以及孟家两姓人家的祖宅上

谢谢你提供“德兴昌号”情况,可能邛崃市委占用“德兴昌号”药行较早,我对“德兴昌号”的具体地点不清楚,只知道“壶中春”国药店是由“德兴昌号”药行徒弟张伯端出资兴办于1947年前后。你还知道其它药铺的情况吗?

 楼主| 发表于 2020-8-12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8-1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